-
關鍵詞:
-
資料類型:
-
上傳時間:
2012-03-07
-
上傳人:
-
下載次數:
1190
-
需要積分:
0
-
暫無上傳相關文件
-
資料簡介
-
隨著我國“國學”熱的興起,許多古代先哲的思想,又成為人們溯本追元,津于探討的話題。在崇尚和諧,尊重自然的今天,“*”這一我國傳統(tǒng)理念,也越來越受到不同行業(yè)專家、學者及社會各階層群眾的重視。今天小子就跟著這個風,妄談一下自己對于“*”這一傳統(tǒng)理念的淺薄理解。
與西方文化強調的人們只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的觀念不同。由于承襲古代傳統(tǒng)文化觀念,“*”可以說是我國人民徹之入骨、zui為基本的思維方式。據有關專家考證,“*”理論源于商周,興于春秋,善于宋明。雖然我國古代也有“天人相分”的觀念,但遠不及“*”思想的影響深遠。依據傳統(tǒng)儒家觀點來看,“*”中的“天”是構成人類社會各種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的本原,人性、人心以“天”為本。人心又細分“四瑞”,分別是:“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并且“人皆有之”,“天之所與我者”。就是說,人們自呱呱墜地的同時,其心中就秉承了這“四瑞”,所以人性本善。正如《三字經》開篇言:“人之初性本善”。隨著人們在后天成長過程中,由于很多人受到各種名利及欲望的蒙蔽,無法顯現自己本來固有的道德行為本原,而有了善惡、賢愚的劃分,即所謂的“性相近習相遠”。因此,人們生活的主要目的,就是去除外界各種名利、欲望的蒙蔽,做到“求其放心”,并zui終達到“隨心所欲”但“不逾矩”的一種自覺地履行各種道德原則的境界,實現個體與共體,主體與客體,思想與自然的統(tǒng)一,以使得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能和諧共存。實現個體與共體,主體與客體,思想與自然的統(tǒng)一,以使得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能和諧共存。(需要強調的是,我國道家文化講求的“*”思想不同于儒家,待小子有機會另談。)
“*”思想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其思想對諸如自然、社會、道德、審美意識等都有其深遠的影響。在下希望從管理角度姑且冒昧探討,不當之處,還望各位看官斧正一二。
儒家的“*”觀念,發(fā)展到宋明時期“萬物一體”之“仁”的思想,使差別之愛與博愛相結合,把儒家的道德觀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是儒家“*”思想發(fā)展的,也zui能代表儒家道德思想的精華。我們今天講弘揚古代的道德傳統(tǒng),就應該弘揚這種“萬物一體”之“仁”的思想。人之所以愛人,在于人與人之間的“同類感”。人與人同類“一體”,才能產生人與人之間的“一體之仁”。如果把這個思想放到企業(yè)管理中,作為企業(yè)的管理者,尤其是家族式企業(yè)的管理者,我們應該明白,員工無論親疏,職位無論高低,我們都應該一視同仁,博愛無別,尊重不同崗位員工的付出和勞動。久而久之,員工會深切體會到企業(yè)*的關愛,激發(fā)員工的工作熱情,提升企業(yè)的凝聚力。古軍事家講求“攻心為上”,作為現代經營者,則應該提倡“大愛無疆”,員工自然會增加與企業(yè)的“同類感”,在工作中發(fā)揮出主觀能動性。正所謂: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經濟效益。
“*”中“萬物一體”之“仁”的思想,不僅為我們人類找到了道德與行為的本原,而且也為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相處也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因為“萬物一體”遠不止于表現為人與人“為一體”,而是人與世間萬物都“為一體”,見其“摧殘”、“毀壞”,亦必心有“不忍”、與“顧惜”。這一思想如放在管理中恰也能符合企業(yè)管理要義。如果我們的企業(yè),在制定和規(guī)范各項管理制度的同時,并考慮運用恰當的方式,能夠將這個“萬物一體”的觀念貫徹到每一位員工心中,那么,企業(yè)尤其是注重形象和服務性行業(yè),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外環(huán)境與內環(huán)境的整潔與美觀。常懷“萬物一體”的觀念,能夠讓員工深切體會“一蔬一粟當思來之不易”的中國節(jié)約、惜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從而能夠自覺注意生產與經營成本,讓企業(yè)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浪費,幫助企業(yè)確立與實現“、、節(jié)約、安全”的現代經營目標。
“*”的思想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追尋到了一種人所必須具有的精神境界,無論儒家還是道家對于“*”其思想重點均著眼“為一體”,即不注重主體、客體之分。目前我國的企業(yè)管理學秉承西方經驗,當今備受各界推崇備至的諸多管理經典,也均是出自西方大師之手。我們知道,西方管理學系源于工業(yè)化大生產和現代企業(yè)出現后而出現的,而西方管理學自誕生之日起,企業(yè)的“人”則就被定義為“勞動力”來使用。這一觀念,必然逐漸導致將人作為社會精神存在物和生產者分割開來的觀點。相應的,企業(yè)也必定被認定只是生產、經營的場所。而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只應該在工作場所之外。這一觀念,時至今天也還是諸多西方企業(yè)管理學中存在的問題之一。憶往昔,當年毛主席率領一清二白的勞苦大眾為什么能夠推翻國民黨解放全中國?是因為勞苦大眾知道,跟著黨走將來可以擺脫貧困,可以沒有階級,可以當家作主。正是由于每個人都心懷這一遠大理想,也就讓新中國的解放成為必然。因此,從某種程度來說,毛主席及其思想才是真正我們企業(yè)家應該認真學習的好榜樣。這也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無論任何組織和企業(yè),要想發(fā)展壯大,作為只要具備“*”與“為一體”的思想,摒棄生硬的管理與被管理的概念,尊重客觀事實,讓組織內或企業(yè)內的每一位參與者,都感覺到自己是組織或企業(yè)的主人,那么無論遇到何種艱難險阻,也必定終或成功。
zui后,真心希望每一位企業(yè)*在關注學習西方管理圣經的同時,也抽出時間來關注下我國燦爛悠遠的傳統(tǒng)文化,說不定孔子、莊子、韓非子,真的能夠成為您企業(yè)的員工,為您的企業(yè)在生產與經營中添磚加瓦。
(來源:中國行業(yè)研究網)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凡本網注明"來源:紡織服裝機械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紡織服裝機械網,轉載請必須注明紡織服裝機械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企業(yè)發(fā)布的公司新聞、技術文章、資料下載等內容,如涉及侵權、違規(guī)遭投訴的,一律由發(fā)布企業(yè)自行承擔責任,本網有權刪除內容并追溯責任。
③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④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lián)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